人工智能
狗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狗
2025-02-17 07:42:06 人工智能 0人已围观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狗屁人工智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狗屁人工智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人人网2000万美元被卖身?
记得我的人人网邮箱是雅虎的,感觉80后的青春是到曲终人散时了。
人人卖的太晚了,在2016年上市公司赛为智能公布的交易预案显示,拟作价10.85亿元收购开心网,如果那时候卖,肯定比现在这个并购价格高。 再往前2011年,人人网率在美上市,市值一度攀登至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0亿元)。
互联网行业那风水转起来非常快,对创始人来说火了之后快点卖了套现是明智的,ofo当时没卖,现在想卖都没法卖了。
本来就是流量的生意,流量如水,人心似水,那种财富数量级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抓住风口的运气,一生能抓住一次变现就够了,这也是创业最吸引人的地方。
谢邀!人人网的“卖身”主要还是因为其在校大学生社交定位的局限性导致的。
人人网模仿的是海外的Facebook,主打高校在校学生之间的社交,同时也是基于熟人的一种社交方式。但的Facebook可以匿名注册,人人网必须要实名注册。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网站都要求实名了,但人人网那个时代愿意实名的网友还比较少,当时更加流行陌生人直接的社交。所以人人网的用户一直都以学生群体为主。
由于注册用户来源比较单一,人人网的用户基数一开始就没有达到Facebook那样的级别。而且Facebook的学生用户一般都是从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这个网站,到大学毕业至少有六七年的使用时间,因此粘性很强,即使毕业之后也愿意继续使用。而国内高中生由于课业繁重,不大可能接触到人人网,所以通常人人网的用户只局限于大学阶段的三四年而已,一旦用户毕业了,使用人人网的时间就会大幅缩短。
同时人人网还遇到了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微博、一个是微信朋友圈。人人网的用户从学校毕业之后,在校同学各奔东西,基本上不再联系。因此这一部分网友往往更加倾向于陌生人社交,微博就提供了更好的陌生人社交平台。
即使是同学之间的熟人社交,也有微信这个更好的工具可以使用。虽然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没有人人网那么丰富,但用户反而觉得简单的朋友圈更加好用。尤其是部分网友在学生时代留下了不少“黑历史”,如果继续使用人人网反而会心存顾虑,而微信朋友圈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人人网的用户基础本来就不是那么牢靠,一旦用户毕业就会迅速流失。同时在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这两个方面,人人网也不是微博和微信的对手。所以最终“沦落”到以2000万美元卖身,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用微信打开人人网的小程序,登进去看了看,有回忆,也非常的惋惜。
不过,总体的感觉并没有那么的悲伤,反而有一丝丝的偏向正向的情绪出来。这或许是有些怀旧的乐观,也或许是适度的负向情绪所带来的有些喜欢。
从94亿美元的市值到2000万美元卖身,背后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寞。其实很多东西的本质并没有变化,比如人人和现在的社交软件和网站,有一些相同的东西,不同在与形式的变化,就像电影的情节总是那样,换的更多是人设。人人的落寞最终还是归咎于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转向,而这些改变催生出了更强大的对手。
现在去看人人网,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在社交网络的进步,以及社交网络所依托的各种基础功能和服务的丰富,就像站在一个高点去看低点的感觉,多少有一些庆幸,能够生活在这个高速进步的时代。
不论人人网如何,其名字和故事已经被印在了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当中,成为了曾经历史的见证。
事情总是要发展的,再过个十几年,不知道现在的社交软件情形如何,如果落寞,又是一通的惋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交网络形式会更加美好。
人人卖掉了,卖给了一个特殊的买家。13年前,陈一舟的千橡(那时候还只有猫没有人)把Donews收购了;13年后,Donews反过来把陈一舟的人人收购了。这事,搁10年前,打死都想不到。过去你收我,今天我收你。生活,总是比剧本更TM的精彩。网易的周枫问:谁还记得「人人都上ChinaRen」吗?那是前一个人人公司了,那是周枫和王小川、许朝军们厮混的岁月了……最近,我迷上了互联网考古,唉,一脑子的古啊……
人人网这个网站从兴起到衰落,完全可以用“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来概括。
曾经的校内,后来叫人人。
巅峰时期曾经火遍全国高校,日活跃人数一度高达上千万,如果你经历过那段时间,你应该可以感受到,那会儿几乎班上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人人网的账号。
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也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会在人人发布。
坐拥大批高质量用户的人人网,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手握“一手好牌”。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也知道,运营策略摇摆不定,界面越改越反人类。
满屏的广告,原创内容越来越少。
于是渐渐日薄西山,如今终于再也撑不下去。
而且人人网最开始做起来也并非是自己的产品做得有多好多好,只不过是稍微有些远见,抄了Facebook那一套。
以至于后来有新员工满怀热忱地加入人人网后,在brain storm新产品功能的时候提了很多有创意的idea,结果老员工们第一反应并不是深入评估,而是说:“这个Facebook做了吗?”随后翻墙出去看看,说:“没做的我们为什么要做?”
缺乏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还有运营方向上的失误,导致了人人网没落。
“中国天眼”十万年薪寻科研人才,这件事你怎么看?
对人才的薪酬标准是不是有什么误解?目前,985高校应届毕业生热门专业年薪都20万起了。10万年薪,对真正的科研人才是侮辱。希望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不要停留在口号上,给户口,解决住房,高薪才是留住人才的王道。谢邀。
我感觉这则招聘信息充分暴露了留不住人才的根源:薪酬太低是一个方面,更加可怕的是,招聘方的思想!在这里不妨推测一下招聘方的想法:
1.认为这已经是高薪了,因为和附近县城职工的平均待遇相比已经高出不少了,根本不担心招不到人:爱来不来,不来滚,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有,中国别的不多,就是人多!
2.外行给内行定价,认为所谓人才也就是这个价,根本不明白这项工程的意义和所需人才的真正价值,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重视。
3.明知道薪酬不高,但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想用以前的手段:讲爱国,讲情怀,讲奉献,就是不愿意给高价,能忽悠一个是一个——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以上种种推测,或许是出于恶意,但在招聘的字里行间,我实在看不出什么诚意!在以上种种推测的思想的指导下,人才到了那里的地位和能够受到的实际待遇可想而知!
俗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天眼招聘科学家显然是一个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但看来招聘方可能不想这样做。
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人才,就算能招来人,又能留住几时?或许能招到几个,又怎能知道不是只想把这个位置当跳板的心怀叵测之辈?就算是能招到几个真正的科学家,在现实面前又能坚持几天?又或是崽卖爷田不心疼,那南仁东老前辈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努力能取得什么成果实在不敢想了!
思想是本,薪酬是末。思想不转变,人才受委屈是早晚的事,张小平式的悲剧就不会结束,分道扬镳不过是时间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狗屁人工智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狗屁人工智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