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工智能 >爱丁堡人工智能伦理,爱丁堡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爱丁堡人工智能伦理,爱丁堡 人工智能

2025-04-14 18:35:04 人工智能 0人已围观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爱丁堡人工智能伦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爱丁堡人工智能伦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张爱玲的死很凄惨吗?

如果,你身边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死在异国他乡,死的时候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并且再死后一个星期才被人发现,你会不觉得凄惨吗?

爱丁堡人工智能伦理,爱丁堡 人工智能

75岁,在异国孤独终老,死后七天才被人发现!

对,这就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最终结局,这也是我和很多张粉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也就是在张爱玲死后,我们才间接知道了她晚年的生活。

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是在她死后七天,尸体被房东发现时被揭开的,从公布的材料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孤独而清贫

1,家里环境:墙壁空空,没有悬挂任何饰品,房间只有一张桌子,一台电视机,几本书。 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张爱玲的居所,应该不为过。

2,吃穿用度:穿一次性衣服、拖鞋,只吃方便食品和罐头食品。 死前,张爱玲家里还囤积了大量方便食品、一次性拖鞋和罐头食品。

3,其他:没有伴侣,没有子女,没有陪护。甚至,没有定期探望她的人。

很难想象,晚年的张爱玲是怎样孤独离开的。如果家居环境等的简陋,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张爱玲喜欢清净独处。那么,罐头食品和一次性用品呢?只有一个解释:此时的张爱玲75岁了,已经丧失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但又因为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不想麻烦别人,于是,委屈自己吃难吃没营养的罐头。至于其他,为了免于换洗,穿完就扔……

晚年的张爱玲,小时候有保姆照顾的张爱玲,晚年却落到独自艰难生存的凄惨境地,实在令人扼腕……

再喜欢清净的人,也不能忍受长久的孤独一人,尤其老了以后。也因此,老人在骨子里都喜欢热闹,张爱玲再才情也终究是个老人,她会不希望偶尔有人来陪她说说话儿?然后,在异国他乡的张爱玲,却连这样的存在也没有。
图为张爱玲与第二任老公赖雅

实际上,为了躲避虫子或记者,张爱玲还先后搬了很多次家。

这被迫搬家,与其说是搬家,不如说是“颠沛流离”。晚年,都想安定,可张爱玲却连安定都未曾有过,这其中的心酸也大概只有她自己能懂了。

1995年的9月8日,张爱玲病逝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罗彻斯特大道的一个公寓。人们发现她时,据说离她去世的时间已达一周,因为身边没有照顾她的亲属,所以直到房东来才发现已经去世。在她去世的屋里,并没有床,她就躺在空旷的地板上,身上覆盖着一床薄毯子。

民国女作家群体无疑是一道最吸人眼球的异样的风景,苏青、冰心、林徽因、萧红、丁玲、苏雪林、凌叔华、张爱玲,而尤以张爱玲成名最早、关注的群体最大、保持时间最长。她出身晚清没落贵族家庭,18岁时就以一篇《天才梦》的习作引起文坛关注,我至今还记得此文中的一些句子: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风笛……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上海为日伪占领下的沦陷区,20多岁的张爱玲租住于上海赫德路爱丁顿公寓,为著名作家周瘦鹃赏识而步入职业作家生涯,从1943年到1945年短短三年间,张爱玲的作品呈爆发式创作出来,连续发表和出版了《沉香屑的第一炉香》、《心经》、《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从而一举成名,成为了文坛最耀眼的新秀。

而且,这三年的创作也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的创作生涯的黄金时间就是1943到1945这短短三年。

1944年8月,张爱玲与“汉奸文人”胡兰成在上海秘密结婚。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胡兰成仓皇出逃,张爱玲用自己并不很多的稿费接济胡兰成,但胡兰成太过滥情,1947年,二人婚姻破裂,从此人各天涯。

1952年,张爱玲迁居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到美国定居。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美国作家赖雅举行了婚礼,结成了夫妻。二人生活十一年后,赖雅去世,期间,张爱玲照顾曾经瘫痪在床的赖雅6年时间。

此后30年,张爱玲几乎是一个人在美国洛杉矶独居,几乎不见外人,不太说话,几乎完全封闭。在晚年,张爱玲老说自己睡的床有虱子,为了摆脱虱子的困扰,她总是不停地搬家,总次数达到180多次。

生命的最后几年,张爱玲更加孤僻,去世前,张爱玲立了一份遗嘱,请最后照顾他的一位土木工程师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她在遗嘱里,要求死后将所有遗物包括手稿,交居住在香港的宋淇夫妇保管和处理,然后,安然去世。据对她死后财产的清理,张爱玲并非死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顿,而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从物质上看,张爱玲晚年在洛杉矶的公寓确实家徒四壁,死后七天才被房东发现,并且生前也没人照顾,75岁的老人,平时吃的是罐头食品和方便面之类的没有营养的食物,也没有亲人相伴和定期看望,从这一点可以知道张爱玲的晚年确实是有些凄凉,虽然这种境况可能是她自身的一种自觉选择。

从精神生活上说,晚年张爱玲其实还在从事小说创作,回忆40年代上海的往事,创造虚构的那些少女内心的细微情感。她晚年对物质生活的那种简单朴质到极致的安置,其实与她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再想象当时的心境。

其实张爱玲把那些物质的东西都看成了身外之物,比如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身外的东西丢的还不够彻底”。因此所谓凄凉,或许也是俗人的一种观念吧。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作家,她写下了可以留存于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已经是一种成就。

现实的状况肯定大致就是这样,家徒四壁,形影相吊,茕茕孑立,可是这样是不是就是很惨很凄凉倒不一定。我记得因为后来张爱玲的书在大陆解禁,而且名声重振,销量很好,所以颇有版税,所以她的“家徒四壁”并不是没有选择的结果。况且张爱玲建在的时候还有个弟弟,如果她真的渴望热闹的生活,我想应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认为,这就是张爱玲对自己最后生活的选择。或许这并不是她理想中构想的生活的模样,但比起那些浮华喧闹然后费力去迎合自己不想迎合的人,张爱玲宁愿想要自己一个人呆着,苍凉寂静,克制坦然。所谓幸福,不就是求仁得仁?到最后,谁还能不死呢?活着时,尚不能事事如意,死后如何,就实在不必再费心去计较了吧。

1995年,张爱玲孤独的死在了洛杉矶简陋的公寓中,七天之后才被人发现。其实她的孤独,是从第二任丈夫赖雅死后就开始了。

1956年,刚来到美国几个月的张爱玲,得到了一个移民社区的写作奖金,于是她搬到这个写作基金会所在地,这里能给作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创作环境。在这里,张爱玲认识了比她大29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先生。

两人结婚之后,张爱玲一直保持着剧本和小说创作,过着稳定普通的生活。不过,从1961年开始,厄运开始了。

赖雅不仅连连中风,1964年还跌断了股骨,躺在床上无法行动。张爱玲不得不一边写作,一边努力照顾丈夫。其中的艰辛我们大概也能猜测到,1967年赖雅去世,享年76岁。

我们无法猜测张爱玲的内心有没有解脱感,但是从她的表现来看,内心应该是很痛苦的。她愿意嫁给赖雅,一定是这个男人能理解她,能让她有安全感。而赖雅的去世,也让张爱玲失去了安全感,慢慢的开始封闭自己。

这之后,张爱玲开始离群索居,不愿意见人,就算是有人打电话她也不接,除非是提前写信预约好要打电话。慢慢的,张爱玲连写信也觉得是一种负担,除了和姑姑弟弟以及几个亲密的好友之外,她很少写信了。在生命中最后的20年里,张爱玲甚至连说话都很少,她似乎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


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回忆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的时间,张爱玲平均每个星期都要搬家一次,这么算的话,三年多搬了180多次家。

(张爱玲与赖雅)

之所以会搬家,是因为张爱玲觉得有一种跳蚤缠上了她。张爱玲认为,这是一种来自南美的,非常小以至于肉眼看不到,而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跳蚤。为了躲避这种跳蚤,张爱玲不断地搬家,随身携带很简单的行李,四处找汽车旅馆避难。甚至为了躲避虱子,她剃光了自己的头发,戴假发,每个月花200美元买杀虫剂,橱柜里到处都是。

也正是因为频繁搬家,张爱玲的行李被丢弃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孤独。

其实我们能看出来,张爱玲搬家,不是因为看不见的虫子,而是因为不安全感,因为敏感。

后来,医生给他开了药,治好了皮肤过敏,张爱玲也不用再四处搬家了。但是,在自己的单身公寓里,她依然不与外界接触,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张爱玲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就算不是凄凉,也绝对是孤独的。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自己的公寓中去世。后来,公寓的看门人发现她多日没有出门,于是报了警,人们才发现她已经去世多日。

张爱玲的晚年,内心一定十分孤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爱丁堡人工智能伦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爱丁堡人工智能伦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