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国企吗
2024-11-04 16:34:07 人工智能 0人已围观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汽通用五菱与哪所高校共建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上汽通用五菱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实验室将由上汽通用五菱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投资建设,以促进柳州市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实验室将主要研究和开发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等领域。
同时,实验室也将为柳州市培养更多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汽车产业人才,提高柳州市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如何评价院士欧阳明高:「车能跑1000km,几分钟就能充满电,还很安全,以目前的电池技术不可能」?
从电池和充电设备两个层面说。电池不好说,是有可能的,但应该没这么快,可能要5年10年,才可能做到10-20分钟充1000公里续航的容量。
然后,充电设备,目前国标设备是60Kw,其他国产品牌有120kw150kw的,特斯拉的V3说是250kw,相信下一阶段就是欧洲几家做的350Kw。
350kw,大致可以理解为1小时充350度电。
跑1000公里,大约需要120到200度电,按已经出现或者说准备出现的150度电池来说,去掉90%以后的涓流,再去掉要剩余5%,剩下125度,是可以跑满充电功率的,大约可以跑700-900公里,可以了。
350kw的功率,充150度电池的中间125,理论上可以全程满功率,大约14分钟。如果能做成两个充电枪同时充,8分钟是可以实现的
这应该是近3-5年比较可能实现的。再多只能实验室了。
其实电池技术是个很专业的领域,超过绝大部分网友的认知了。就会出现这个问题。
提到电池充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高电压高电流,往电池里冲就是了。加速充电就应该像踩油门那样简单,然而这么想问题的人对电池充电的电化学过程是一无所知的。
既然嫌四五百的续航里程短 ,那就堆电池呗,1块一百公里,那堆10块不就一千了?这就叫线性思维。
这么想问题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啊,这是个普遍问题,有些问题随便一个谣言,专业人士就需要一大篇文章才能解释清楚。这就是造谣容易辟谣难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里,其实很多人读文章的时候稍微长点的句子就会产生理解问题,断句断词能力都有问题,这种现象本质来说就是阅读做得太少,离开学校久了 ,这方面能力会产生退化的。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天天刷抖音,刷刷热点新闻,阅读鸡汤短文,实际上这些行为都会加速退化人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实科学家说话一般都很严谨的,不要畅想未来,人家也说了目前的技术不可能。电池技术已经瓶颈好几十年了,无数的科学家都在想办法攻克这样的难题。电池技术的改变,绝对是诺奖级的技术难题。没那么简单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电池就是炸弹,你对炸弹太粗暴了,那它炸你没商量。
如果就单纯的开脑洞,那我还想在车上装核电池呢,一劳永逸,一颗电池开1000年,电量永不枯竭这多牛逼,充电桩都不需要建了。
院士这么说,就是把相对普通人比较高深的基础物理理论,以相对浅显直白的话说出来,让广大普通人能够理解。说白了就是以目前基础物理学没有大突破的情况下,电池性能也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就像目前的宏观尺度物理学,没有大的突破情况下,光速就是一个极限,不管人类设计的火箭如何先进,推力如何加大,速度永远只能接近光速,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无法超越。目前的电池技术也是如此,说实话现有的电池技术,个几十年前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就是正负极材料以及电极封装方式有所改进,但是这种改进越来越接近现有基础物理的极限了。比如,电池快充技术,现有的几个厂家,用上了60W甚至100W充电技术,但是实际上是采用双电芯双极耳甚至三极耳,就是因为电流再大,就触及到基础物理学的极限,电线本身的发热就足以产生危险了。总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基础物理学划定的框架内,你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去提高上限,但是总有一天会触及到基础物理学的天花板,这个时候就需要基础物理学有大突破,才能给以后的改进提供上升空间。就像《三体》里面说的一样,锁住了人类的基础物理,就限制了人类未来发展的上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